行业资讯
传统媒体重回“内容为王”会死得更快?
发表日期:2016年01月09日近日,有几个业界的朋友问我,说现在业界不少人都认为内容的价值在回归,尤其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在收购《南华早报》等传统媒体,而内容创业者也更是屡屡被投资,这是不是充分说明传统媒体要重回“内容为王”时代,应加大在内容方面的投资呢?我毫不客气地说,千万别,否则怎么亏死的都不知道。下面我就来简单分析一下原因。
互联网巨头:IP为王
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下数以亿计乃至十亿计的巨量用户,而且还积累了富可敌国的身家。由于体制的制约和中国内容的廉价性,他们不可能也不愿完全由自己生产大量的内容,而要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内容又是必不可少的。于是,互联网巨头想了三个内容来源:
一是通过鼓励和支持内容创业者来生产更多的原创内容,二是通过UGC来提供大量的内容;三是通过倒整合收购传统媒体来提供更好的内容。
内容一方面能够给互联网巨头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另一方面能够给互联网带来流量,而流量自然就是金钱。请大家一定要清楚,互联网巨头已经拥有了能够与用户建立连接的互联网平台以及巨量用户,他们相对稀缺的是IP,所以他们重提“IP为王”,正所谓缺什么补什么,互联网巨头高度重视内容是理所应当的。而传统媒体呢?
传统媒体:用户连接失效
传统媒体深陷困境的根源是用户连接失效,而从本质上讲,传统媒体只有受众而并没有用户,而且受众也在快速流失。正是因为受众的快速流失导致传统媒体的“二次销售”商业模式的坍塌,广告主的大量流失和骨干的出走,进而导致话语权的丧失,以及舆论拱卫权转移给了互联网巨头。
传统媒体与用户连接失效的根源又是什么?是内容不够好吗?其根源是缺乏与用户建立连接的互联网平台。如果没有能与用户建立连接的互联网平台,则内容再多再好也很难卖出好价钱,只不过是个廉价的内容提供商而已。所以,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如果在这个时候不去想办法搭建自己的互联网平台,重建用户连接,反而反求在内容上进行更多的投资,则不仅不能实现内容价值的更好变现而且会使自己输得底裤都穿不上。
当然,如果是财政包养则另当别论,如果那样,您投入再多的钱在内容生产上,我都会举双手赞成。但是很不幸,大多数的传统媒体都需要自己从市场上找饭吃,在内容上的大量投资不仅不会改善自己的困境反而会使自己死得更快。
内容创业者:一长大就可能随时死
对于所有内容创业者来说,其都可以相对平等地使用微信、新浪微博、阿里巴巴、百度、今日头条、一点资讯、优土、爱奇艺、乐视等互联网平台。
互联网技术对于所有内容创业者来说,是平等的和可利用的,基本不用太考虑互联网技术问题。而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必须掌握互联网技术来建立用户连接,而长期以来的“内容基因”又导致互联网技术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几乎不可逾越。而且大部分内容创业者的规模不够大,尚难以对这些互联网平台产生足够的威胁,这些互联网平台基于自身对原创内容的需求而对这些内容创业者采取大力鼓励和支持的态度。当然,当内容创业者做到一定的程度,由于与用户连接的渠道被互联网巨头所掌控,其也随时面临着被互联网巨头掐断渠道的危险,不过从目前来看,绝大多数内容创业者还不存在这些的危险。
内容创业者的春天则是传统媒体的寒冬
2015年以来,各大互联网平台拿出真金白银大力支持和鼓励内容创业者,“罗辑思维”在打通了社群经济的商业模式之后以很高的估值获得了融资,其它大量的内容创业者也获得了融资,对于内容创业者来说,一切看来都是一派春日好风光。
然而内容创业者取得的成功越大,对于传统媒体的组织瓦解力就越大,原因很简单:在之前传统媒体居于主导的环境下,内容相关从业人员只有依附在传统媒体组织机构才能从事采编工作,传统媒体依靠相关的牌照也实际上取得了对新闻采编的垄断。而在互联网语境下,内容创业者自身不需要任何相关牌照就可以从事相关的内容创作,牌照则由互联网平台提供,这实际上打破了内容从业人员对传统媒体的体制内依附,从根本上瓦解了传统媒体组织。
那么,也许有人会说,传统媒体能否把内容采编人员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组进行内容创业呢?这条路基本行不通,原因有三:
一是内容创业者独立创业享有完全的股权,自己作为股东给自己打工,正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股权才是最好的激励机制,而这个问题在传统媒体体制内是很难解决的;二是内容创业者的平均能力是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平均水平的。由于传统媒体作为国有体制,有大量的冗员,而有能力的骨干出来创业之后又进一步拉低了传统媒体的能力水平,使得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下降;三是内容创业者相对于传统媒体的风险承受能力无疑更强,因此他们无论努力程度还是尺度都会远远大于传统媒体。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是否就没有出路只能等死呢?当然不是,核心是利用自身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当前各地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政府数据开放的巨大机遇,通过搭建当地的智能传播平台以重建用户连接!(转载自艾瑞网,作者:郭全中)